1.2011高考语文北京卷答案

2.山东语文高考题阅读题

3.2019年天津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答案(点评)

4.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初一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高考语文真题答案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二中 王启霞

一、(15分,每小题3分)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普通话常见字读音的正确识记。A.“长歌当哭”中的“当”应读作“dàng”,B.“吮吸”中的“吮”应读作“shǔn”,D.“脑髓”中的“髓”应读作“suǐ”。语音考查的重点设在容易读错的形声字、多音字、常见常用字上。字音误读一般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误读上,今年侧重在考查声母、声调的正确读法,明显关注了学生日常语言的运用能力。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常用词语字形的识记。其中有8个合成词8个成语,都属于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每一项都仅有一个错别字。A项中“再所不惜”的“再”应写为“在”,B项中的“细水常流”中的“常”应写为“长”,C项中的“赋与”中的“与”应写为“予”。

字形考查的重点设在易混字字形上,以音同或音近的异形字为改错的主体。辨析的方法一般有四种:音辨法、形辨法、义辨法、结构辨析法。像A项中的“再所不惜”可以用形辨法,B项中的“细水常流”、C项中的“赋与”,都可以用义辨法进行分辨。本题所出现的词语与成语,都在“常用字”考查的范围,或在教材中出现过,或在平时的学习中习见习用,因此体现了良好的导向性——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也”副词,意思为“同样”,“既是”与“也是”搭配,是并列关系,“更”是副词,意思为“更加”,若与“既是”搭配,则是递进关系,结合语境看,此处强调的是方永刚的“行”,所以用“更”。“躬身”意思为“弯下身子”,一般用于书面语,而“躬行”也是书面语,意思为“亲身实行”,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方永刚是一个“行者”,脚踏实地,所以应该用“躬行”。“体现”意思为“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而“发挥”有两个含义,一个意思为“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一个意思为“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根据句意,此处强调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是感受得到的力量,所以与“发挥”的第一个意思比较搭配,应选“发挥”,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用熟语的理解和运用。A项中的“薪尽火传”出自《庄子·养生主》,意为“柴烧尽了,火种却可留下来。比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原文强调儒学是由孔子所创立,经过漫长岁月得以延续发展。所以用“薪尽火传”来形容孔子的学问代代相传,比较恰当,语境合理。B项中的“无可置疑”意为“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多用于肯定句中,原句用在了否定句中,与原语境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协调。应将“不应”改为“是”。C项中的“大人不见小人怪”比喻“大人胸怀豁达,对地位低的人的过错能原谅、宽容、不计较”。此处是想说对方管事太多,所以与语境不和,应换用“扁担上睡觉,管得太宽了”。D项中的“刮目相看”意为“用新的眼光看人”,结合语境看,原句语境是对龙骨重视,所以属于使用不当,应换用“独具慧眼”。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病的辨析。A项属语序不当,应将“化石”移到“牙齿”后。B项属成分残缺和赘余,“关注”后少了宾语,应在“配置不合理”后加“……的现象”,并将“造成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造成”删去。这样“行业战线过长”“生产力过剩”“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三个词组的结构就都是主谓短语,共同修饰“……的现象”。D项属逻辑不当,“指挥”应改为“操纵”。

常见的病句类型一般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今年测试重点放在了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不合逻辑上,考生在做语病辨析题时,如能将平时所做的病句练习细分类别,对经常出错的类型反复强化,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筛选和理解的能力。A项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6行的“‘能够’是对技术功能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伦理判断。‘能够’不等于‘应该’,正如‘应该’不等于‘能够’。同样,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B项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3~5行的“他所说的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能够做’等于‘应该做’。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凡技术能够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还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即使是恶的技术,也应当采用,并且努力强化它的恶果。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 C项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4行的“如果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据此可以断定D是错误的。此类题的解答方法主要在于结合问题锁定文本的相关区域进行关键信息的概括分析,把握全文是前提。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答案区域在第3段第7~8行。A项对应文本第3自然段第3行的“是人主宰技术的命运,而不是技术主宰人的命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遵守技术的自然逻辑,即人造物进化的逻辑,也可以说是技术自身的逻辑;更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或称社会逻辑,这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概括地说即“人主宰技术的命运,人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更应遵循技术的社会逻辑”,因此断定该项是错误的。B项对应文本第3自然段第8~9行的“人类的最高目标,不是发展和应用技术,而是人类的全面发展,技术只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技术越发展,越应该强调对技术的人文关注”,该句的意思就是强调技术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手段,结合题干来看,与此句刚好对应,所以该项正确。C项对应文本第3自然段第1~2行的“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能是创造与被创造、开发与被开发、应用与被应用、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结合题干来看,该句“人和技术是创造与应用、开发与控制的关系”的说法就是错误的。D项对应文本第3自然段第2行和第7行的“技术应当为人谋利,而不应当损害人的利益”“人类的最高目标,不是发展和应用技术,而是人类的全面发展”,而D项的意思与所对应的区域的意思不对应,因此断定D项是错误的。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分析与整合能力。A项概括了文本第1~3自然段的内容,符合作者的观点,所以是正确的。B项的观点是第1自然段中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尔的,不是作者的观点,所以该项是错误的。C项的观点是第2自然段中学者弗洛姆的,也不是作者的观点,所以该项也是错误的。D项的观点“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责任不在技术而在人”的说法没有根据,更不是作者的观点,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这道题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文段的抽象概括与分析上,D项是干扰项,如果不细致的话,很容易选D项,所以关键是准确把握住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句,再加以细致辨析。

三、(12分,每小题3分)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B项中的“然”是通假字,通“燃”,意为“点燃”,结合语境看,原文是针对天下那些勇于与他人搏斗却怯于见到强盗的人,指出他们遇敌时,战战兢兢,发火器,再三再四都不能点燃,而原题的解释与语段义相去甚远。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中的“举”,在中学课本常见的意义基本是“举起”“发动”“推举”“占领”“全”等,本段中的用法应该说并不常见。B项中的“然”,常见义有“燃烧”的用法。C项中的“烛”有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照”。D项中的“武”,中学课本常用意有“武力”“勇敢”,“步”的用法很少使用。所以该题考查的有点偏,超出了一般学生常用的知识范围。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该题所出的虚词都是该语段出现的。A项中的“以”出自文本第2自然段第2行,第1自然段第3行。都是介词,意思分别为“用”“因为”。B项中的“于”出自文本第2自然段第7行,第4自然段第4行。都是介词,意思分别为“在”“被”。C项中的“而”出自文本第2自然段第4行,第4自然段第4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承接关系”,后一个表“因果关系”。D项中的“之”出自文本第2自然段第11行,第2自然段第13行。都是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从原文看,冉氏烹狗的原因主要是那条狗“伤行人勇,见盗贼怯”,结合语段看,①句对应文本第1自然段第1行,表现狗的凶猛。②项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14行,表现狗欺软怕硬的特点。③句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6行,写出作者爱狗的原因。④句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3行。表现狗的强悍、凶猛。⑤项对应文本第1自然段第2行,写狗给主人带来的麻烦。⑥项对应文本第1自然段第1行,写冉氏家有条凶狗。结合原题所问仔细辨析,C项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排除法,找出与题干有关的信息,比较辨析,得出结论。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筛选信息并能准确判断的能力。从原文第2自然段看,冉氏烹狗的原因主要是“搏行人则勇,见盗则怯”,结合原文第3自然段看,作者否定了那些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的市井无赖,认为这些人与这条,狗被烹,不值得奇怪。所以A项是错误的。这道题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文段的概括分析上,B项是干扰项,关键是准确把握住文中各段的段落大意,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句,细致辨析。

四、(22分)

13、答案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解析“曰”后一般要停顿,或是某人说,或是引用他人的话,总之要揭示其中的内涵。从原文来看,应在“战”“烹之”“嘻”后停顿,意思才完整明确。文言文断句用以考查考生文言识句并正确断句的能力。方法:准确理解文章,明确文言语法、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特点,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习俗、典故等。

14、答案(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1)句译出大意给1分,“患苦”译为“厌恶”“不满”一类的意思给1分,译为“以……为忧”“以……为苦”也可。(2)句译出大意给2分;“向”译为“从前”一类的意思给1分,“不之杀”译为“不杀它”一类的意思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2006年翻译是三道小题,2007年,减少为两道,体现了务实求新的精神。此类题考查的多是有重要的语言现象的句子。如(1)句“患苦”,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句的“所以”“为”“仓卒一旦”分别是“……的原因”“因为”“匆忙紧急”。这些用法必须是在理解原文语段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答出,因此该题有一定的区分度。

15、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题考查的是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理解。这道题答题要点主要在抓住诗句的景色描写,判断各自的特点。王维诗第二联有“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照应题目“秋夜独坐”中“秋夜”的景色特点,周弼诗第二联有“门外不知春雪雾,半峰残月一溪冰”可知写的是“春夜”之景。从手法上看,王维诗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来衬托堂屋的静。(2)题考查考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王诗首联有“秋夜独坐悲双鬓”,周诗首联有“不闻更”“独坐书床”,可见,王诗是感叹时光易逝、内心非常孤独悲哀,周诗则反映了全心读书、陶然自得的心理。再联系各自诗中景色的特点,王诗草木零落昆虫哀鸣,周诗“不知春雪霁”,推知作者读书极为投入的安适心境。古诗鉴赏角度的较多,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很重要,其次是字句。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字词是把握形象与意境的关键,它也是分析语言风格、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前提。

16、答案(1)星垂平野阔(2)羡长江之无穷(3)茶馆 (4)巴尔扎克

每空一分。如果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每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四个小题的默写内容都出自课本。这是本次命题的一个亮点,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常见的基本常识,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五、(21分)

17、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认真揣摩上下文意,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与感情脉络。可以发现,此题关涉到结构、内容等两方面的思考,首段大意是秋去冬来,花木凋零像人的年华在消失。据此可分析出为下文“炉火”出现做铺垫,也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象征义做伏笔。答此类题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二是对下文及文章主旨起的作用。

18、答案感伤(感伤之情)一感动(温馨之情)一感奋(激昂之情)答对1层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对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联系文章整体,理清感情变化与相互关系的关键段,确定对应的语句仔细分析其含义。表现情感的段落集中体现在第1自然段第4行“叶子默默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第2自然段第2~3行“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在第4自然段第6~8行,“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第5自然段第2行“炉火以它的体温温暖我……像是为我欢呼。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第7段第4~6行“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第8段第3~5行“篝火以它的巨大热力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冲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第9段1~4行“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据此,表达的情感可归纳出有感伤、温暖、受鼓舞等变化。

19、答案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各1分)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1分)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表达技巧运用与分析的能力。大多数考生对比喻与拟人手法都能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但4-5两段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还是衬托手法,存在分歧,一部分学生答的是衬托中的反衬手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比、衬托手法都答了。其实答对比与反衬都对。解答此类试题,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并善于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

20、答案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2分)“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2分)也使行文富于变化。(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文体特点的感受品评能力。从散文特点看,写“火箱”和“篝火”,扩大了炉火的表现范围,深化了炉火的精神,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深化了炉火的精神”,就是“丰富了‘炉火’的意蕴”;散文“形散”就体现了行文变化。阅读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不同文体的特点会在不同风格不同情境下展开,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使文体特点落到实处。

21、答案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1分)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主旨分析概括能力。这是一种较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联系文本整体,文中的回忆是扩大炉火的表现范围,不仅仅是怀旧。“炉火”具有象征义,代表着希望、勇气、性格、精神等。这样可以得出结论。抓住文中象征手法的特点,深入把握炉火的深刻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六、(11分)

2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3分)

答案④①⑤②③

(5句全正确给3分,连续4句正确给2分,连续3句正确给1分,其余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表达应用能力。根据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分别找出意思联系紧密的句子排成组。①⑤、②③应是一组,接着看④适合排在哪一组比较合适。结合句意看,放在①⑤前比较合理。今年该题判分的标准很灵活,这是一个亮点。做此类题的方法,找时间或事理上的联系,化整为零,确定句子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化零为整,统一组成一段完整的话。

23、答案共同点:都在增长。(1分)不同点:中国是稳定性增长,(1分)世界是起伏性增长。(1分)评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应用与转换能力。从图表看,我国经济发展平稳,呈上升趋势,世界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上升缓慢。据此得出: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平稳呈上升趋势,改革的效果显著。做此类题要精读细审,弄清要求,数据对比要把握好。否则就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24、答案示例:

①如果我是一只大鹏,久久地在地面上盘旋,我一定坚定我的信念,更高,更高,更高……

②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姗姗地在枝头上流连,我一定放开我的歌喉,歌唱,歌唱,歌唱……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的仿写能力。判分标准是暗喻、拟人、反复三种辞格模仿正确给2分;句子通顺,结构完整,无错别字给2分。答此题要注意两点:①明确试题要求,注意有哪些修辞手法。②明确几个句子,彼此是什么关系。

七、(60分)

25、解析“我能”这个题目内容平易、稳妥,切合成长中的高中生的思想实际,考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很大。文体要求的开放,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地选择,避免了考生往一种思路上走,造成模式单一的状况,应该说作文的导向是正确的。可写的思路可谓丰富多彩。可以联系现实中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如刘翔、袁隆平等,剖析他们精神的共性——敢于向事业的颠峰和困难挑战,以自己顽强的拼搏,向世人证明——我能。还可以从历史人物——李广、范蠡、诸葛亮、苏武等身上,去读人生的酸甜苦辣,敢于说——我能坦然接受,我能重新崛起。从而明白了人生需要承受。还可以联系自身成长的经历,感受到信念的背后是对自我的肯定——我能……作文可以有理性的思考,有辨证的分析,有意境的烘托,有故事的渲染等。防止宿构,偏离文题,另起炉灶,如把命题改成话题,标题换成“我能发现美”,尽管也有命题“我能”的字眼,但多少还是有改题之嫌。或者抛开“我能”,大谈生活中有美,最后说我能发现美,这样写基本上也是跑题,是不符合要求的。

2007年《考试大纲》仍然体现了对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视。考生只要平时观察生活、勤于练笔,相信会有收获的。本次命题对写作的能力要求也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今年作文评分的标准也基本没变。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011高考语文北京卷答案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饯别(jiàn) 晦涩(huì) 铁栅栏(zhà) 浑身解数(xiè)

B 扒手(pá) 吱声(zī) 和稀泥(hé) 步履蹒跚 (pán)

C 畜养(xù) 寒噤(jìn) 露马脚 (lòu) 扪心自问(mèn)

D 顺遂(suí) 什锦(shí) 蒸馏水 (liú) 兵不血刃(xuè)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B项,和huò稀泥,C项,扪mén心自问,D项,顺遂suì。注意B项吱声(zī)为方言词,C项露马脚 (lòu)也是一个容易读错的字。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嚼舌头”易受方言影响判断不出错误。C项中的三个多音字也有一定的迷惑性。试题难度中等。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依稀 膨涨 戈壁滩 云蒸霞蔚

B 涵盖 阴霾 捉谜藏 烘云托月

C 贻误 甬道 交谊舞 寥若晨星

D 吆喝 绪论 擦边球 名门旺族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膨胀”指物体的体积增大,泛指事物的扩大或增长,与水无关。“捉迷藏”蒙目相捉或寻找躲藏者的游戏,比喻言行故意使人难以捉摸,不是谜语,而是重点在于让人寻找。“名门望族”指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望”指有声望,不是兴旺。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天安门”前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参考答案B

易错提醒本题A项迷惑性较大,考查引号的基本用法;B考查冒号和句子层次;C项考查冒号的统辖范围,较为简单;D项考查句子的内部层次中顿号与逗号的区别,注意“形式多样”与“内容独特”并列。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戚,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 “释怀”:①抒发情怀。②放心,无牵挂。文中应用“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古稀”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最小的82岁,应用“耄耋”,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0米。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C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改为“截至5月9日17时30分为止”,或者“截止5月9日17时30分”;D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歧义,“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或者将“学校”提到“许多”之前。

二、(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出现错误主要辨析不出B、C的错误。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7.对于 “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三、(12分,每小题3分)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1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2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 注 ]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易错提醒C项意义在翻译上有略微不同,但属于同一义项。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②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侧面表现,如果不看清题干,容易误选。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试题分析(1)注意 “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故”原来的,过去的。“见”表被动。“于是”在这时。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2个小题)(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孑)立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五、(12分)

16.下面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4分)

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参考答案菊花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人工养殖观赏花卉,依据花序、花期、花瓣分为多种类型,可供食用药用,是高雅不屈的象征。

17.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在失意时,书是良师,读书使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在得意时,书是诤友,读书使浮躁的心境平淡如水。

18.下面一则稿约四处画线部分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4分)

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论文。为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特向广大作者征稿。要求:_观点鲜明,不超过8000字,逻辑清楚,格式正确。

来搞一经采用,即奉薄酬。来稿一律不退,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敬请广大

作者赐稿。

来稿请寄:×× 市××路××号《×××》编辑部×××敬启 邮编:×××

× ④

《×××》编辑部

××××年×月×日

参考答案②“薄酬”改为“稿酬”;④“敬启”改为“收”(另外①语序不妥,最好应为:观点鲜明,逻辑清楚,格式正确,不超过8000字。)

六、(18分)

本题为选择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9.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解答提示口语化、善用短句,对比。应举例分析。

20.第二段开通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解答提示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个头,写刘四爷的虎相,照应上文对刘四爷性格为人的描写,引出“虎妞”和祥子,为下文刘四爷对待祥子的态度作了铺垫和对比,为后来祥子做女婿作了铺垫。

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

解答提示有追求,有理想;勤劳本分;保持本色,真诚自然;讲究干净;脾气好,受人言语。

22.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解答提示祥子。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侧面详写了祥子的性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9.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的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解答提示(1)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2)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3)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的仁慈的爱心;(3)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20.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解答提示“你们”指帮助获得青霉素的博士、记者和警察们,进行电话寻找,协调各个部门,迅速找到青霉素,快速运到医院,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2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4分)

解答提示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应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答提示(1)对生命的尊重,(2)世间有大爱,(3)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注意注释的作用。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山东语文高考题阅读题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活性炭 韬光养晦 冗(rǒng)长 恪(kè)尽职守

B. 谐奏曲 咄咄逼人 怆(chuàng)然 怙恶不悛(qǔn)

C. 威慑力 暇不掩瑜 攫(jué)取 唾(chuí)手可得

D. 笑咪咪 按图索骥 荒谬(niù) 返璞(pú)归真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B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怙恶不悛应为quān;C项暇不掩瑜应为瑕不掩瑜,唾手可得应为tuò;D项笑咪咪应为笑眯眯,荒谬应为miù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受方言影响误读的字特别多,

备考提示注意形近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合语境。C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不合语境。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易错提醒本题较为容易,词语大多较为常见或者经常练习。

备考提示使用成语要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词义的轻重,对一些易望文生义的词尤其要引起重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主要原因”;C不合逻辑,在“发现”前加“被”;D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

高考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备考提示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今年重点考查的是结构性语病,对于这类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A.“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写了与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有关的事。

B.“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所写的内容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关。

C.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所创作的90多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堪称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浪漫主义文学家应为评判现实主义作家

5.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 ,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1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2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 1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2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 1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2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 1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2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考查语句的连贯,应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角度去分析。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 略是“简要”的意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将选项答案带入到语境中加以分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的活用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8.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 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 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然应为却,表示转折关系。

备考提示勾连前后句,可以确定。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在曹子得到印证错

第二部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参考答案熹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之 意 /莫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词 章/ /以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之 法/ /具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当 熟 读// 深思 而 问 辨 之.

试题分析单斜线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备考提示充分掌握文言文行文的基本特点以及具有标志性的虚词的用法。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莫春者,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鹏之徒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4衔远山,吞长江, ,横无际涯, ,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5楼船夜雪瓜洲渡, , ,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6 ,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参考答案(1)春服既成 浴乎沂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庶竭弩钝 攮除奸凶 (4)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5)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6)青山遮不住 江晚正愁余

试题分析要养成“一字不差”的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应为突出卖饼儿起得早。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试题分析要解合文本并有自己的感受。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城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使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 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适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需求。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比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他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了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

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酵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参考答案C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15.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意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5分)

参考答案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制造纤维素酶技术、提纯脱水技术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6-19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参考答案BC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解题思路作用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

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题思路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门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对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解题思路 审题思路: “材料加导语”是今年作文的最大特色。这些看似孤立于材料之外的部分,既是对材料的解读也是对考生的提示。同时缩小材料范围,强化考察力度。有导语的材料作文,导语比材料重要一万倍!所以这里的三条导语也就意味着三种解读材料的方向和态度。

这里的三个导语均可从正反两方面下手:

学生甲在肯定自身实力的同时,似乎也有些理智的过了头,只注重一国输赢的观点难免显得不够宏观和长远。

学生乙在发扬风格的同时,似乎又过于感性,荣誉不是随便可以拿来施舍的,并且错误的理解了分享的含义。

学生丙的观点看似是站在乙的对立面上,尽管理性却又与甲不完全一样。

确定了方向与立意,其他的就好办了。既可以写逻辑严密,有理有据的议论文;亦可以写以我笔写我心,源自生活的散文。具体的材料与语言只要符合以上立意,越发挥个人特点越好……

2019年天津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答案(点评)

 高考语文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版块之一,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是我为你整理关于山东语文高考题阅读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山东语文高考题阅读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达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 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 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 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 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 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ěi) 暄哗 B. 幢(zhu?ng) 宁静质朴

 C.伫(ch?) 纯粹 D.淳(ch?n) 淋漓尽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 领略 繁杂 B.幽美 领略 繁复

 C.幽美 领悟 繁复 D.优美 领悟 繁复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① B.② C. ③ D.④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6.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7.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衣不务于隅眦之削,冠无觚羸之理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 樱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 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B. 服之轻重便于身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青,取之于蓝

 C. 然则曷以禄夫子 D. 关市讥而不征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 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想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级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的政治主张。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3)是则可矣。虽然,学.科网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14.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 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3)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年前, ① 。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然而, ② 。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升?,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事物和休息地。如今,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17.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4分)

 18.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炎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和。(2分)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和。(2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山东语文高考题阅读题答案

 第I卷

 一、

 1.B 2.B 3.A 4.D 5.A

 二、

 6.D 7.C 8.C

 三、

 9.B 10.D 11.A 12.B

 第II卷

 四、

 13.

 (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14.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15.

 (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

 16.

 示例:①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

 ②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

 17.

 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18.

 (1)极高 一定(或?务必?)

 (2)奉送 拨冗

 六、

 19.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 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的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0.

 (1)马骁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1.

 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2.

 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骁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的形象;③三次心理冲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与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七、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课程)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如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解释“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

(四)语法求解

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

如2006年安徽高考试题中“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句中,考查“资”的含义,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又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题“庭除甚芜。除:废弃”。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又如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五)妙用修辞

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如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中要求解释“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六)引申推断

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如2006年重庆高考试题考查“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中“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又如2003年全国高考考查“务”字的含义,而这个词有多种理解,如“事务、务必、从事、致力等”,如高中第六册书《报任安书》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一句中,“务”解释为“事情、事务”,而就2003年全国高考所考文本来看,说的是“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顿政务,故这里可以由“事情、事务”引申为“致力”。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一、(9分)

1.(3分)D 2.(3分)D 3(3分)B

二、(36分)

(一)(19分)

4.(3分)B 5.(3分)D 6.(3分)D

7.(10分)

(1)(5分)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

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泽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

流着汨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25分)

11.(25分)

(1)(5分)

答D给3分 答B给2分 答C给1分 答A、E不给分

(2)(6分)

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②敏感,如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

善良,通情达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6分)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

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四、(25分)

12.(25分)

(1)(5分)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6分)

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6分)

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观点一:谈判态度要诚恳。

①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无理,只说难以实现;②不说自己所提的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

③不能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观点二: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①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说对方没有明白我方的意思,争取自己的权利就说愿与对方同心协力,要求自己的利益就说双方都有好处;②不因为对方不高兴就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③表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坚持自己的观点却要毫不含糊。

六、(60分)

18.(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符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来源:Zxxk.Com]

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套作,

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I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 ○15推理想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2)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一分;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套作、问题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